返回

精神错乱下的香港,青年生存指南

精神错乱下的香港,青年生存指南

订阅 2019-8-31


文 | 皮季杰

来源 | 小孩别哭



那天,我过了罗湖口岸,亲眼见了一群嬉皮笑脸地举着“反送中”牌子的香港青年。

他们手舞足蹈的呐喊,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激动。

我拉住一个叫的最响亮的男孩。

操着半生不熟的白话问他:“雷猴,内哋因为乜游行啊?”(你好,你们因为啥游行啊

这男孩看起来刚刚有二十岁,支支吾吾。

他讲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反复。

“反条例,为人权平等,司法公平,上街维护社会稳定。”

又问了好几个孩子,他们的回答都大同小异,总结为两点:

对当前的生活现状很不满意,他们想要做一点改变。

他们不清楚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什么。

反修例,修例已经停了。

稳定,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店铺就关门,怎么会稳定?

他们口号上宣传为香港的稳定,香港的局势正在一天天乱下去。

现在的香港,整个社会似乎都带着神经错乱的症状。

而青年人,似乎是这个神经错乱的社会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一群人。

就像人民日报所说:香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香港青年的出路绝对不在街头。

我和香港的很多年青人深聊过,也为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心。也看到很情绪过激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将暴乱的大帽子扣在所有香港青年人的头上。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出于对香港青年的关心,和担忧。我会通过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去解释部分香港青少年为什么会参加这些反动活动。

希望我的建议对香港青年起到规劝与借鉴的作用,也给我的读者带来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些香港青年。



人的一生,就是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习得社会规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某个阶段遭遇到特定的任务,需要化解对应的冲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完善自己,内化社会规则,适应社会。

而一旦当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却不能化解冲突时,就会陷入内心的危机。

比如我们是婴幼儿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化解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与父母互动,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父母的帮助。就能发展出信任感,体验到希望的实现。

当我们刚入学时,就要化解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这个时候,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去试探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如打人、挑战父母的底线。

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能够得到成人的鼓励,就会有愉悦感,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而得以持续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否定、压制、嘲笑甚至责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甚至幼稚的,容易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而青年们,则进入了第二个成熟期,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就会面临着整合自我和社会,化解同一性和混乱的冲突。也就是青年同一性危机。

这个时候的青年们,生理基础发展到了最巅峰,但却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想要整合自己内心的方方面面,却往往感到内心有很多冲突。

思维高度活跃,他们的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他们对于内心的理想化“预言的历史,超过了真实的历史”。

本性的冲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会让青春期孩子感到困扰和混乱。

这种混乱, 让青年们追求“忠诚”。

年轻人们寻找着某些可以为之效忠的人和物。

同时由于混乱,在追求忠诚时,青年们会有看起来差距极大的反差,改变忠诚和反常交织。
 
忠诚是青春期最热烈,最不稳定的追求。它强大的力量,也会导致年轻人做事时会先走极端。

青少年在初次直面社会压力,会表现出来的焦虑,恐惧,愤怒等症状,这是青少年面临“同一性危机”时的应激情绪反应。
 
“同一性危机”不是精神疾病,这与儿童在成长中所要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概念,是青少年成长所要经历的必经阶段。
 
与我们的认知相悖,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青少年面临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出来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们自身成长以及社会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青少年成长,这是一种适合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危机,正如感冒之后会发出流鼻涕的信号,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异常,香港青少年的这些过激行为就是他们这个年龄危机的信号

及时接收到危机信号后,家庭,朋友,社会可以对青少年提供支持,帮助青少年度过“同一性危机”。
 
当不能很好的整合个人,无法度过“同一性危机”时,就会陷入“同一性混乱”。
 
现实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同一性混乱的一些孩子可能会表现为凶猛或抑郁,也可能表现为犯罪或畏缩,令人难以置信,不可理解,违背常理的犯罪。

△ 吴谢宇弑母案

吴谢宇就是一个陷入同一性混乱的人。
 
个人自我同一性危机解决与合理合法适应社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都具有同一根源。

如果没有度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

法律上的承担义务就会是一种不安全的负担。就像吴谢宇一样。

青少年会一直处于同一性混乱的状态,就好比我们永远会担心一个有精神病倾向的患者会突然犯病。


帮助年青一代成功度过同一性危机,是年长一代的责任。

年长的一代必须在下一代同一性形成之前提供强有力的理想。

一旦年青人忠诚于这些理想,就可以帮助年青人更快的整合自己。

然而,在香港,这个责任,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原本香港特区政府试图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却因受到反对派巨大反对而被搁置。国民教育无从谈起。

老一代香港人的引以为傲的“狮子山精神”又在突破天际的高房价和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生活压力下化为乌有。

老一代人的理想没有了。

但每一辈人都准备着在其一生中参与若干巩固起来的态度。

因此,青少年就开始反抗原本规定好的旧价值系统。香港的国民身份认同变得无比脆弱。
 
Chaos is aladder。

乱港头目希望通过混乱来谋取地位,满足自己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比如所谓的“青年领袖”,“港独”头目,罗冠聪,最近就发帖称自己已经抵达纽约,将去耶鲁大学进修硕士。

罗冠聪说过去他一直参与国际连结工作,香港众志也在多年前展开推动《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的立法游说。他表示,继上次与美国国务卿、美国国会议长会面,在美国这一年,相信将会有非常多工作展开。

看来这个耶鲁的学位,是美国人看到它在香港的“优异”表现,赏给他的。

△ 香港青年领袖,港独头目罗冠聪

而身处同一性危机下的香港青年,难以做到知行统一,缺乏自知力,容易被利用。

乱港头目通过控制物资,思想观念等手段,使得一大批香港青年参与到游行示威中。

就如《港媒曝光示威者内部欺凌事件 女生哭诉后悔收钱参与》以及清醒过来的示威者质疑同伙为什么让不相干的人受苦一样,大批处于同一性危机的年轻人被利用,被要挟。

△ 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被示威者非法禁锢和殴打

而在集群事件影响下,香港青年正在使自身的这种同一性危机更为公开化,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香港警方面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
 
这帮乱港青年中的“佼佼者”,具有一种较为恶意的同一性混乱危机,正是如此,也更容易被我们所观察到。


△ 示威者围堵欺凌老人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青少年挑衅的行为还是表现疯狂的运动。我们都不能放松警惕,处在同一性危机中的年轻人,思想会不断的极端化
 
不纠正他们的小错,就会犯大错,不纠正大错,就会穷凶极恶。甚至萌发恐怖主义苗头。



在不间断对个案的心理咨询中,我察觉我的青少年来访者会有一个变化持续性的寻求。
 
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他们去寻求更正面,他们能胜任的事物。
 
这种寻求可表现于科学、技术方法的学习中。
 
表现于历史和小说等文学的探讨或某比赛规则的公平中。
 
表现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再创造的热爱中。
 
甚至某些少年犯表现在服罪的真心实意和承担义务的可靠性中。
 
另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发现青少年的这种寻求很容易被误解,而且常常也只是被他本人模糊地察觉出来的。
 
因为青少年总是要同时掌握社会原则的多变性和多变的原则性(社会发展)。

先天经验不足的他们,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常常会走极端,使用抗议,或者暴力。

△ 港专校长陈卓禧怒斥不尊重国歌学生

(被利用)特别是有时在意识形态混乱和同一性混乱的边缘上,这些极端不仅包括叛逆的,而且还包括了不正常的、犯罪的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如果他们找我做心理咨询,我只能先去诊断这些孩子心理上的幼稚原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心理的小孩还要哭多久。
 
然后探寻是否有机会可以使他沉侵于某个吸引他的其他社会问题中,从而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匹配到现有的社会文化中去,融入更积极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来。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度过自我同一性危机,需要完成身体素质,理解和认知能力,性的统一。
 
青少年不满足的追寻及其充沛的精力最普遍的表现是对运动的渴求。
 
它表现在一般性的“忙个不停”“拼命追赶某些东西”或是“到处乱跑”上,也表现在精力充沛地工作、全神贯注地运动、疯狂地跳舞、到处漫游以及胡乱使用飞跑的动物和机器等方面。
 
它还表现在参与当时的运动(不论是地方骚乱中的造反还是重大意识形态势力的示威和战斗),仅仅由于他们有感到“被运动”和感到是在把某些事物推向公开未来的需要。
 
很明显,香港不少港独社会团体提供许多意识形态前景和生动活泼的运动(跳舞、游戏、游行、示威、骚乱)等仪式化的联合,其目的就是要拴住青少年为它们的历史目标服务。
 
这些如同国泰的小集团,会如跳梁小丑般一度联合来,进行无聊的运动、无耻的愚弄、残忍的恶作剧和违法的斗殴等等,诱导香港青年来满足自己的阶级需求。
 
这种小集团的疯狂,不能期待其自行解散,一定要采用严厉的手段打击,解散,再以个人身份进行心理辅导,才能让陷入同一性危机的青年人从这种泥潭中脱身。



不仅仅是香港,在任何一个城市,很多大学生都会表示:走出校园后,发现原来社会并没有这么友好,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两个字。很多人会变得无助,失望。

不去适应社会的变迁,而像现如今的香港青年一样,陷入同一性混乱中,终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阻挡社会发展的洪流必然会失败,这也是我们认为香港必然会度过危机的根源。
 
乱港青年,回头是岸,往后一步是怀抱,往前一步是深渊。
 
参考文献:

EngineeringIdentity Development Among Pre-Adolescent Learners  ——Brenda M. Capobianco
Lateadolescent identity definition and intimate disclosure on Facebook  ——Zayira Jordan-Conde
Beingan adolescent with a cochlear implant in the world of hearing people: Coping inschool, in society and with self identity ——Rich S,Levinger M
Influenceof Genetic Risk Information on Parental Role Identity in Adolescent Girls andYoung Women from Familie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McConkie-Rosell, AllynHeise


- The End -


本文授权转载自小孩别哭。关注小孩别哭,洞察社会事件后的复杂人性。


 
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要顺利度过同一性危机,消解成长中的焦虑,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在错综复杂的世界中,坚定地前行,你需要足够了解自己:


  • 我的性格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 我该注意的性格弱点有哪些?

  • 知道性格弱点后,我该如何修复?

  • 跟别人比,我又有什么天生的性格优势?


人格,是我们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借此了解自己再合适不过。


向你推荐美国心理咨询协会 韧心旎 老师课程《实用人格手册:读懂自己与他人的必备指南》,用心理学揭秘你的潜在人格密码,掌握焦虑型、敏感型等32种人格特征,解析12种人格障碍,读懂自己和他人,获得改变困境的能力和智慧


--END--

提示:若该内容侵犯您的原创权益,请点此通知作者



继续奋斗,勇往直前!

手媒体广告虚位以待

评论

登录分享读后感、意见、建议

想免费发文?点这里